>>LOFTER影视官方账号

喪家狗:

犹在镜中|神之沉默

《犹在镜中》同样阐述伯格曼对宗教信仰的思考,画面如天鹅绒一般柔和,一个看似和谐的氛围,精致的布光,人物内心的阴暗与表面的光明互成镜像。

四个人物,第一个画面是一个大远景,人物就如乐谱上的小音符,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,卡琳是精神病患者,父亲是畅销书作者,儿子情窦初开、对女人充满了疑惑,女婿是一个精神科医生。

场景限定在一个海边小屋,一家人陪伴卡琳在小屋医病,看上去是爱与陪伴,可是他们却动机不纯。父亲想通过观察卡琳的病情写一篇小说,父亲想看她被疾病折磨,这样他的小说便也更激动人心。丈夫的眼里只有性,他在心里并不关心也不理解卡琳。

角色们相互欺骗,交流与爱全部流于表象,这是伯格曼想要表达的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沟通,不值得信任。

于是卡琳转向了上帝,她虔诚到极点,同时她的精神病导致她出现了幻听,一个来自墙缝的呼唤:“他要来了,上帝要来了”。卡琳跪下,在她的世界里,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,幻想的教徒和她一起等待神迹,她充满期望的看向那扇半掩的门,一个戏剧性的同时性事件,直升机从窗外飞过,风把那扇门吹开了。

卡琳眼中的“上帝”要来了,一个推镜头,她的眼神突然变得惊恐,她发疯了似的抓挠自己,她想从“上帝”身边逃走,“上帝”是一只大蜘蛛。这是神迹,这是上帝真实的模样。

伯格曼用近乎绝望的笔触描绘出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,人与人之间不可沟通,对家庭的不信任,对神的失望“既然基督教义是博爱,那为什么他为离经叛道者准备了地狱?”

全片只用一首古典乐曲——巴赫的第二号大提琴组曲,与本片剧情没有直接联系,大提琴的声音让人产生敬畏感,同时也有不安和阴郁,每当音乐响起我们便感受到了女儿眼中世界的惨淡。

伯格曼不用影片去迎合配乐,或是配乐凑合到影片中,他让两者各行其道,这种效果是惊人的。

片尾父亲对儿子说上帝就是爱,或者说爱就是上帝的神迹。

这是伯格曼少有的充满希望的结局。

评论
热度(322)

© LOFTER猎影人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