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LOFTER影视官方账号

今年最高分的台湾电视剧,拍出了你青春的阴影

徐若风@电影:

在中国,孩子的考试成绩似乎永远能成为家庭关系的重要一环。由学业带来的话题也久盛不衰,是永恒的社会热点。

 

台湾最近新出的一部流媒体剧集,同样聚焦了家庭教育问题。它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,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,引发了大量的讨论,甚至被冠上“台湾版黑镜”的名号——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一部“突然空降”的今年最高分台湾电视剧。




一个每周更新两集、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,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,所依靠的,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。

 家庭与教育问题,相信大多数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,并不会感到陌生。

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,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,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。


由此,来对它们进行刨根问底——为什么,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?

 



第一个故事,《妈妈的遥控器》。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,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。

 一个是被丈夫背叛,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;一个是处于青春期,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、只想玩闹的儿子。

在发现儿子伪造刻章、造假成绩单的母亲,在偶然的机会下,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“人生遥控器”。

 

儿子在半梦半醒中,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——同样撞到路人,同位出租车司机,但不变的是,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。

母亲随即摊牌:“我知道你偷改成绩,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,你的人生,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。”

如果说上述的情节,还能让人从母亲的角度出发,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,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、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,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。

 

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,还把它当成了“资源”。通过这个装置,能让儿子成天补习,一节课补十天,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;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,对他来说甚至来不及伤心。

 

“我是为你好!”

这是我们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。



但也是这句话,让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密不透风的牢笼。一个家庭,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,一边响起的是虎妈的战歌,一边响起的是儿子无可奈何的悲歌。

 

什么是教育的本质?爱是有条件的吗?成绩上的差强人意,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,能让他们“不再属于自己”的,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、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。

 

而最新播出的第二个故事,叫《猫的孩子》,它和《妈妈的遥控器》一样,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。

 


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,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,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。

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、学测更是要考“满级分”,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,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,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。

母亲,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。被丈夫抛弃的她,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。好的时候,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;坏的时候,她就会不惜责骂、殴打。

每来一个新的家教,她就会递给他(她)一把戒尺。这把戒尺,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,把他从小打到了大。

 



故事开篇,阿衍捡到好几只猫带回家,妈妈对猫特别好,他就觉得“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”。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,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,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: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,每杀死一只猫,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。但实际上,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很多只猫,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。

 


霸凌、痛殴,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,同时也是不少“中国式家庭”的写照。教育,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得以伸展,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。


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——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,才是好教育,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“怪兽父母”。

 

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所提出的教育问题,并非空中楼阁。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,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,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,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,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:一个每日给儿子准备维他命,却在收到儿子成绩单时,能毫不犹豫地甩出一记耳光的母亲;一个因为成绩太差,惧怕父母而只敢成日躲在衣柜里的儿子……

 

在这个职业的背后,她感受到了自己的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。

 


在改编的过程中,曾担当《红衣小女孩》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“完全是在用科幻片、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”,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人心挖出来。


《妈妈的遥控器》用上了美国电影《人生遥控器》中时空暂停、回溯的科幻概念;《猫的孩子》中的“蓝色月亮”、“平行时空”、“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”等灵感,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《1Q84》。

 

在“成效至上”的社会,有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,父母们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,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。

 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,之后还有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《孔雀》《必须过动》三个故事要讲,想必也会提出更多、更尖锐的教育问题。

虽然它在表达上稍有刻意、过火之嫌,但无论是剧作的社会意义,还是认真的制作与表演群戏上,都显得诚意十足。

在科幻与恐怖的包装元素之下,这部“台湾版黑镜”尽可能地把这些亲子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,同时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,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,接受到关于“什么是爱”、“如何去爱”的教育。


评论(10)
热度(1012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LOFTER猎影人 | Powered by LOFTER